一層層的堆疊上去所產生的立體感這是單純透過圖片難以展現的,這是我看到蕭北辰的畫作的第一個感覺!!對於蕭北辰的作品,之前看過以為是攝影作品,一方面是自己才疏學淺,並不清楚這位藝術家的創作,直到這次在192藝術空間展出,才對這位台灣最懂『蠟』的藝術家有了深一層的認識,也因此對他的作品的創作及思維有著極為深刻的印象,從土思藝術的michael口中和自己搜尋了相關於蕭北辰的創作資料,個人對於他的作品 相當推崇,以下分享一篇敘述蕭北辰創作的思維的文章請各位參考;(資料由來網路)~
蕭北辰像是藝術圈裡的科學家。
喜歡操作實驗、喜歡探究各異的材質、喜歡在穩當節奏下開展含蓄的即興。而異於正牌科學家的,是他將酒精燈轉換為熔蠟的噴燈、將化學元素轉換為線條與質感、將攪拌棒轉換為沾染色彩的筆刷。他的創作從來就不是採用宣洩當時能量的作法;而是必須先做好縝密的計劃,及歸納出有條理的步驟。作品尺寸、火候的控制、蠟的堆量……都得在科學的狀態中衡量進行,然後再享受所有理性預測之外的變化。
為了探察藝術家的創作動機,我在「蠟」這材質上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:蜜蜂用蜂蠟片建構堅固的蜂巢,將蠟作為隔開空氣與雜質的媒介。蠟也被拿來作為封存中藥或是動植物標本的材料,以及應用為重要信函的封信章。縱合這些微量的發現,藝術家某種「喜好封存些什麼」的特質,似乎也慢慢浮現概略的輪廓。
蕭北辰也應是個思維採集者。
回溯1996年在英國留學時期所創作的《影子》系列,探討實體存在與否的辯證思考:「……影子視覺上存在,但實體上不存在……。……一個實際不存在的視覺現象,卻成為實體存在的反證……」。即便提出的觀點是從屬理性思考的辯證邏輯,藝術家最後還是隨著心性的選擇,將這種不穩定的存在安置於畫面之上,將那個陽光照射的瞬間封存在當年的創作動機裡。接下來在諸多材質的嘗試下,「蠟」便成為表現影子模糊感的主要媒材。2001年在「葉」、「影/像」系列中,明確地以短暫花開的圖像在作品上表述了「想要將美好事物保存的想法」。跟隨著藝術家將近十年多來的創作軌跡,隱微發現「封存」應該是他重要的創作核心,或甚至是他個人性格裡某種特殊的驅動力。
2006年「昫」系列的出現讓我們更驚艷於作者的直接,這次不再是虛幻的影子,也非身外的花草,而是從自己而出的新生命。
這是第一次藝術家採用了一個有未來可以期待的對象作為主題。過去作品所延伸的幾乎都是對於將成為過去的依戀的封存,封存了依戀也封存了淡淡的黯然;而今年新作裡的新生兒圖像卻是另一種積極態度的延續衍生,在封存生命產生改變的同時也封存了不容輕易取代的欣喜開端。過去的主題不需著重形體的描繪,所使用的轉印技法表現得並不特別突出;然而這必要的重製影像技法,卻得以在當前的新作品上充分發揮,另一方面也似乎暗示著藝術家藉由從己而出的新生兒圖像,展示了複製與自己相像的生命個體的紀錄。另外,有別於過去遠距離的觀看角度,蕭北辰在《昫》系列中以放大的肢體呈現他開始貼近對象物的微觀態度。這些豐富而隱性的劇烈轉變,或許是藝術家沉潛的這三年之間,生命狀態逐漸開放的印證吧!
192藝術空間(cama咖啡八德店2~3F)
地址:台北市八德路三段192號 2~3F
Tel: (02) 2578-6138